科学康复降低猝死风险45%
港大深圳医院心脏康复区目前是深圳最大的,它的启用使心力衰竭等心脏病患者在植入心脏支架后,出院后也能接受细致入微的康复服务,降低心脏病复发几率,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。权威数据显示,规范化的心脏康复训练可使心肌梗死死亡率降低8%-37%;接受心脏康复的患者一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%;通过将个体化运动训练与慢病管理相结合,心脏康复具有二级预防作用,使冠心病全因死亡率降低15%-28%,心源性死亡率降低26%-31%,获益与口服药物相近。
“过去深圳很少有医院提供心脏康复服务,大部分接受心脏支架或搭桥手术的病人出院后都无人照管,没有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。有的病人因为没有按医生嘱咐按时服药,或者没有改变发病前的不良饮食、睡眠习惯,导致术后不久心脏病复发,这非常令人遗憾。”香港玛丽医院、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心脏内科主任谢宏发教授介绍,康复区是在医生的科学评估和指导下开展康复运动,既能让心脏病患者通过运动康复,又能保证运动安全有效。
特殊康复“健身房”
港大深圳医院心脏康复区位于医院住院部A栋二楼,位于心脏内科住院病房斜对面,距离离心机住院病房入口不到10米。心脏康复区乍一看就像一间时尚宽敞的健身房:房间一整面墙都挂满了落地大镜子,镜子前有齐腰高的栏杆,可供扶手。房间靠窗的一侧,摆放着两台“跑步机”、一台“椭圆机”,以及两三台单独的上肢或下肢锻炼器械,还有哑铃、弹力带、引体向上训练器、瑜伽球、瑜伽垫等。
其实,这些设备“藏有秘密”。据心脏内科护士长黄芳梅介绍,这些设备并非普通健身房使用的健身器材,而是医用设备:患者在运动时,通过佩戴在手腕或腰部的电子传感装置,实时采集心率、血压等生物数据,并反馈给与设备相连的计算机系统。医护人员则可以通过计算机中央屏幕,实时监测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时的心电变化。
一旦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率异常,监护的医护人员可以及时让患者停止运动,避免患者因运动量过大而增加心脏的负担。这样做的好处是:既能让患者得到适当的锻炼,增强体质,又能避免患者因运动量过大而损伤心脏。在多学科心脏康复团队的指导下,患者的运动量是恰到好处的。
专家指出,一些接受心脏支架植入术的患者,出院后不敢在家运动,只敢在家门口附近散步。其实,这是一种误区。美国心脏协会(AHA)在其指南中推荐了“运动处方”,指出心脏病患者在恢复期适当运动有很多好处。如果术后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训练(包括运动、药物治疗、营养饮食、戒烟等),心血管死亡率将下降约20%。
医疗费用已纳入医疗保险
接受心脏支架植入手术的深圳市民徐先生(化名)是港大深圳医院心脏康复最早的受益者之一。2015年9月,他在外地体检时被确诊为心血管堵塞,一个月后,又在外地接受心脏支架植入手术。2015年12月,手术两个月后,徐先生来到港大深圳医院接受心脏康复治疗。
“在港大深圳医院心脏康复第一周期,我每周来医院两次,每次都在康复团队的监督下锻炼,包括授课、运动,每次大概2个小时。”徐先生说,一个周期一共16次训练,除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接受康复团队的身体状况评估(包括测量心肺功能等)外,其余14次都是在康复团队的监督下进行,运动时心率达到规定范围(比如90到110次/分钟),训练中还穿插了营养课程。
2016年3月,完成第一轮心脏康复训练后,徐先生感觉身体状况良好,便回家继续锻炼。然而,在家锻炼7个月后,他发现自己无法坚持在家锻炼,饮食也回到了患病前的不健康状态。“7个月体重增加了10公斤,明显感觉到体能下降,意识到在家锻炼的效果赶不上医院里的康复,于是今年10月,我又回到港大深圳医院进行第二轮心脏康复训练。”徐先生说,回到医院进行一个多月的康复训练后,他又成功减重4公斤,饮食更加均衡,健康状况再次好转。
由于徐先生是深圳医保参保人员,因此可以到港大深圳医院接受心脏康复训练,每次参加训练他只需自付不到100元,其余费用都可以通过医保报销,这对他来说负担很轻,这也让他乐于定期到医院接受心脏康复训练。
编辑高原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jemes.cn/html/tiyuwenda/5076.html